来自Facebook, IBM及Pentagram的设计师们的设计法则

很多设计师会根据自己的作品与经验总结出一套自己适用的设计法则。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设计师之一的德国工业设计大师Dieter Ram(迪特·拉姆斯)曾提出的“设计十诫”,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设计师,至今仍被许多设计后辈与公司奉为圭臬。比如受到大众所追捧的APPLE (苹果)、BRAUN(博朗)还有MUJI(无印良品)的设计都深受Dieter的设计原则影响。但是你在实践中是不是真的都有遵循那些所谓法则呢?可能偶尔能坚持一下,就算不错了。

 

我们从2017 Innovation By Design Awards中出任评审和荣获殊荣的设计师中挑选了几位,与他们一起探讨了下“设计法则”这个有趣的话题。他们会如何总结自己的经验呢?有没有一条设计法则是他们永远也不会做出妥协的呢?以下就是8位杰出设计师的答案。



 1. 好设计是无形也是显而易见的|Good design is both invisible and obvious 

 Ruthia He,  Facebook 产品设计师


“为什么说好的设计是无形的?因为设计的本质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理想状态下,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其实是做到最大限度地降低问题的负面影响,最终消除问题本身。在Facebook,我们并不会为了设计而设计,我们只帮用户解决问题。事实上,我们很多最优秀的产品设计都是那些人们甚至都不曾察觉到的设计。但与此同时,好的设计也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好设计就像一部好电影 – 它要让人们感觉故事仿佛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所有的人物性格、情节、台词、灯光和背景都需精心策划才能为你营造真实的体验。好的设计同时也应该是不言自明的。它要让用户使用起来符合常理简单自然,一切都是应该有的样子而没有更好的选择。这就是我们在Facebook做的最多的事情,我们的目标就是将Facebook打造成人们心目中对它所期待的样子。


 2. 无视趋势|Ignore trends 

Paula Scher,  Pentagram 合伙人

 

我总是想退一步去思考某个东西。通常大家对某个东西应该怎么样会有自己的期望。作为一名平面设计师,这与周围环境的预期有关:为什么因为受众有预期所以某个东西就得是特定的样子?为什么它就不可以看起来是别的样子?为什么停车场就应该是难看的?还有是谁规定了学校就应该是米黄色的呢?

 

很多时候一些现象和想法成为约定俗成的规则与惯例并没有其足够充分的理由。有时候你是因为无知,也可能就是想提出问题,但可能有时候你只是讨厌一个趋势就想抵制它,逆流而进。不然,为什么要做?


你想要用作品去慢慢改变人们的常规思维,打破思维的局限,哪怕只是很小的改变。你是真的想提高他们对某个东西的期望,但大多数人认为东西必须就是某个样子的,他们觉得不需要那些期待。当你与企业交流时,通常会遇到对方总是按同一套路做事,因为他们制定好的流程就是如此。有时,突然之间这些流程式的东西可能就不那么奏效了,而他们并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这其实是因为期望。这就是你要下功夫的地方。有时候你会觉得很烦,因为这是颠覆性的。但其实当他们真正体验过这些突破常规是会拥抱它的。这来自于一开始就要对常规提出质疑,几乎一切都可以这么做。一切东西本来就有其很多的内在可能性。


 3. 拒绝平庸|Ban mediocrity 

Brett Lovelady,  Astro Studios 创始人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对抗地心引力”这句话有着强烈的兴趣。对我们来说,对抗引力意味着要对远离平庸这件事充满激情与斗志。你要跟期望平庸的势力作斗争。做预期的事情容易,但除此之外你还能做得更多吗?

 

首先,你要有目的性有激情地去追逐未知。不仅仅要做得“足够好”,因为追求速度效率、满足既定期望都比较容易实现,但不断突破超越哪怕一点的可能性却是很难的。这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做好的设计,不仅要将如形式法则、功能、色彩以及材料运用等基本要素做到最好,还要去探寻更灵魂深处的东西,去赋予作品以人格与特征。此外,也要学会去寻找形成知识产权的机会。我们为客户设计产品,客户叫我们做出X,但我们交出来的作品应该是X+Y。我们要赋予作品更多的附加值,让我们在解决好客户需求的同时也帮他解决其他潜在问题。


 4. 好设计要能激发情感|Design to elicit emotion 

Diego Zambrano,  Work & Co公司 合伙人


作为数字设计师,产品迭代的速度、显示效果的明晰以及用户体验的友好性等极其重要的品质常常是我们做设计时优先考量的。但我认为情感需求在设计决策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对于人跟网站、app、数字化一体机或者电子商务平台交互时的每一个阶段的感觉,我都试图保持最高的敏感度。


比如,拿一个标准的在线购物篮的设计来说。除了“你的订单正在交付中”这样的自动化消息提示外,我们还能从哪些方面提升用户在线购物时的情感体验?“确认”本身并不是一种感觉,但“安全”、“满足”、“幸福”应该是每个购物者在付账流程中都能感觉到的情绪。这些就是我们应该着重思考的地方。

 

对情感需求的思考要贯穿整个设计过程,从产品的框架设计到字体、颜色的选择,从交互时长的选择到对数据加密解密的思考,甚至是内容类型的考量比如音频、照片、视频等。真正的秘诀在于设计过程中以及用户测试期间要创作出高保真的原型,而非静态的线框图来进行评估。这份工作里视觉设计与UX用户体验有着模糊的边界,这正是它使我着迷的地方。


 5. 真诚明确地清楚表达你的目的|Articulate your purpose, honestly and explicitly 

Matt RolandsonAmmunition 合伙人


不可否认的是,不是每一个跟我们一起共事的人都能让我们感到完全舒服。但好在我们能够保持意见一致的是,除了以挣钱为目标工作外,我们要把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放到明确表达我们要做东西的根本目的上。也许有些人一开始会把这个解读为我们只想在那些能触发社会或环境公平的事情上发挥重大作用(当然这也的确很重要),但我们的本意是想说明我们对真诚明确的目的表达方式感兴趣,这与目的本身是什么没有太大关系。我的意思是,哪怕是简单如“体验来自做好啤酒的个人满足感”或是“干掉X品牌的混蛋”这样的东西都可以成为非常有用的目的示例。它们的“有用”在于设计出成品以及做出设计决策其实本就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在创意、决策、领导力等方面都能牢牢把握住目的,可以迅速帮助不同团队的成员协调一致。这种做法绝对可以帮助创作流程走上正轨。聚焦于目的性,对于我们合作过的许多初创企业与早期阶段公司都特别有用。创始人不仅要能塑造出自己产品的战略形态,还应试图设定一个伟大组织的基调。把现有问题整合到新产品与服务研发的实际行动中,这表明“目的性”是创造企业本身不可或缺持续进行的一部分而非文化的锦上添花。


 6. 用户是真实的人而非统计数据|Users are people, not statistics 

Gadi AmitNew Deal Design 创始人


做好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原则就是始终记得你的设计是服务于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设计针对的不是用户,不是商业伙伴,不是战略。它与创新无关,跟设计思维的任何其他特点无关。设计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情感与个性的表达或者是一个人对设计的体验。


每次当我在处理设计方面的问题时,我总是倾向于将它们私人化个性化。不是特别为了我自己,而是我想把人放到对象与体验之前,去体会设计对个人的影响。在设计环节里,我们时常会忽略这一点。每个人都需要宣传自我,而谈设计的媒体有很多,这其中往往会掺杂很多的商业考量。在我看来,很多谈论产品与设计开发的方法论里都将个人化的观点过滤掉了。我是很反对这种做法的,所以现在正努力将个性体验与发自肺腑的设计体验而非商业技能,重新引入到设计理论里来。


 7. 设计思维并不应该为设计师而生|Design thinking isn’t for designers 

 Todd Simmons, IBM品牌体验与设计中心 副总裁


我经常会引述一句话“如果你什么都不做,那就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这是设计师工作的真实写照。设计就是关于如何引导组织、软硬件与人才所作出的决策。设计不仅仅是做东西的方式,也是让有些事情可以发生的方式。只有在预期结果完全实现之后,设计才是完整的。我们应该予以奖励的也应该是这个。于我而言,自己的设计准则是Buckminster Fuller(巴克敏斯特·富勒)的一句话:“当我致力于解决问题时,我从不考虑关于美的事情;但当我解决了问题之后,解决方案如果不美的话,那就是错误的选择” 。


在IBM,设计无所不在。但你却很难找到一个设计师。这是因为设计这门学科范围太宽泛却深度不够,使得设计的标签显过于单薄了。我想,在未来如果每个人都可以获取到同样的数据,人人都能用设计思维进行思考,并且每个人的设计研究都引起同样的反应时,我们做出的东西还会有什么特别的呢?


如果你看看所有其他的设计类型——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声音设计甚至平面设计、产品设计以及室内设计等等 —— 你通常可以说出这些领域里杰出设计师的名字。一把Eames的椅子跟一把Saarinen的椅子之所以会如此不同,是因为它们的设计师被铭记。但是我却说不出一位软件设计师的名字。我认为设计已经有点太分散,被过度细分了。我期待着一场设计领域里工艺品质与角色转换的复兴。设计思维应该是本能反应,它可以带你走得很远。它并不应该为设计师而生,而是给所有人准备的,也许它并不一定能带你走到最后。

 8. 设计要为大想法服务|Design for the big idea 

 Yves Behar, Fuseproject 创始人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设计信条是找到项目中、设计概念里或者公司是不是有个“big idea”—— 大想法,这个大想法在未来会不会变得很重要。所谓big idea,就是用没人想过的方式改变世界。这种想法出自“设计应该加速新想法采用”的理念。新想法被削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机率总是存在,因为体验不对、设计不佳甚至价格点定错都有可能导致big idea无法实现。当然big idea为合适的设计增强加速的机会也总是存在的。对我个人而言,就是要与big idea坠入爱河,然后把所有的创造力、技术技能,以及创意团队的才智都调动起来,让那个大想法可以被感知,被看到。



原文 / Co.Design

撰文、编译 / SoleilDu @TOPYS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没素材的时候,我就去翻日清的网站
    从不会让我失望。
    by 毛毛.G
    0 评论
    68 赞
    17 收藏
      来蛇年贺卡里,找点画蛇的灵感吧
      新年快乐!
      by 毛毛.G
      3 评论
      67 赞
      20 收藏